站内搜索

推荐搜索: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直流屏的交流输入电源切换时间

发布时间:2025-07-11 点击次数: 来源:川扬电气

直流屏的交流输入电源切换时间,是保障其在主电源故障时无缝切换至备用电源、避免蓄电池过度放电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负载(如继电保护、断路器操作机构)的供电连续性。以下从技术原理、测试方法及应用要求展开说明:
一、切换时间的定义与核心作用
交流输入电源切换时间指主交流电源失电到备用交流电源稳定供电的间隔时间,包含 “检测判断时间” 与 “机械 / 电子切换动作时间” 两部分:
  • 检测判断时间:通过电压传感器(响应时间≤10ms)监测主电源电压,当电压低于额定值的 85%(或缺相)且持续时间超过 “防误动门槛”(通常 20~50ms),判定为电源故障。

  • 切换动作时间:由切换装置(ATS 自动转换开关)的机械结构或电子开关决定,机械触点式约 50~100ms,固态电子式可缩短至 5ms 以内。

核心作用:切换时间≤蓄电池放电允许中断时间(通常≤200ms),避免直流屏输出电压跌落(要求≤5% 额定值),保障继电保护等关键负载正常运行。
二、影响切换时间的关键因素
1. 切换装置类型
  • 机械触点式 ATS:依赖接触器或断路器的机械动作,切换时间由触点分离与闭合速度决定,受弹簧力度、润滑状态影响,典型值 50~150ms(新设备),长期运行后可能因触点磨损延长至 200ms。

  • 固态电子切换:采用晶闸管等无触点开关,通过电子信号控制导通 / 关断,切换时间≤10ms(无机械延迟),但需解决换流过程中的瞬时短路抑制(通过 RC 缓冲电路)。

2. 检测算法设计
  • 若检测门槛设置过严(如电压跌落 10% 即判定故障),可能因电网波动导致误切换;若门槛过松(如跌落 30% 且持续 100ms),会延长判断时间,叠加动作时间后总切换时间可能超限。

  • 优化算法:采用 “电压有效值 + 相位突变” 双重判断(有效值跌落>15% 且相位突变>5°),将判断时间压缩至 30ms 以内。

3. 电源特性差异
当主、备电源存在相位差(>10°)或电压差(>5%)时,切换装置需增加 “同步检测时间”(约 20~50ms),避免合闸瞬间的冲击电流(可能达额定电流的 5~10 倍),导致切换时间延长。
三、测试方法与标准要求
1. 测试流程
  • 模拟故障:通过调压器将主电源电压从额定值骤降至 0(模拟失电),或降至额定值的 70%(模拟欠压故障)。

  • 时间记录:使用示波器(带宽≥100MHz,采样率 1MHz)同步监测主电源电压(CH1)、备用电源电压(CH2)及直流屏输出电压(CH3),切换时间为 CH1 失电到 CH2 稳定供电的间隔(以电压回升至额定值的 90% 为标志)。

  • 负载条件:需在额定负载(100% I_N)和轻载(30% I_N)下分别测试,因负载电流影响切换装置的动作速度(大电流下触点分离可能延迟 5~10ms)。

2. 行业标准要求
  • 电力行业:DL/T 459-2010《电力系统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规程》规定,重要变电站直流屏的切换时间需≤100ms,继电保护装置不丢失数据。

  • 通信行业:YD/T 1095-2008《通信用不间断电源 - UPS》要求,通信机房直流屏切换时间≤50ms,避免基站设备掉话或数据中断。

  • 场景:核电安全级直流屏(如 1E 级)需满足切换时间≤20ms(GB/T 17626.11),应对端工况下的供电连续性。

四、实际应用中的优化措施
  1. 装置选型

对供电连续性要求高的场景(如 220kV 及以上变电站),优先选用 “快速机械 + 电子辅助” 混合切换装置,结合机械触点的低损耗与电子开关的快速响应,将切换时间控制在 50ms 以内。
  1. 参数整定

缩短检测延迟时间(如将故障判定持续时间从 50ms 减至 30ms),但需通过 “防抖算法”(连续 3 个周波检测到故障才触发切换)避免误动作。
  1. 同步控制

当主、备电源来自不同变电站时,加装相位同步器(精度 ±1°),消除相位差导致的等待时间,使切换时间减少 20~30ms。
  1. 冗余设计

采用 “热备用” 模式(备用电源始终处于励磁状态,仅输出端断开),相比冷备用(备用电源需启动)可节省 30~50ms 的启动时间。
五、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现象
原因分析
解决措施
切换时间偶尔超限(>200ms)
机械触点氧化导致接触电阻增大
每半年清洁触点,涂抹导电膏(降低接触电阻)
轻载时切换时间短,重载时长
大电流下触点分离速度减慢
选用带磁吹灭弧的接触器(增强分断力)
电源切换时直流输出波动大
切换瞬间蓄电池放电导致电压跌落
增加蓄电池瞬时放电能力(选用高倍率电池)
总结
直流屏的交流输入电源切换时间是 “检测精度、装置性能、负载特性” 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设计需根据应用场景的供电等级(如普通变电站 vs 核电)确定目标值(50~150ms)。通过优化检测算法、选用快速切换装置及同步控制技术,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将切换时间压缩至标准要求的 1/2,为关键负载提供 “无感知” 的电源保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