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模块:
充电机:采用 48V/50A 高频开关模块(效率≥96%),支持 N+1 冗余(如 3 模块并联,单模块故障时仍能满足 60% 负载需求);
蓄电池:内置 200Ah/48V 磷酸铁锂电池组(循环寿命≥2000 次),相比铅酸电池体积减小 50%、重量减轻 60%;
监控单元:集成 4G/5G 通信模块,支持远程监测(电压、电流、电池容量)与控制(均充 / 浮充切换)。
配电回路:包含交流输入(220V)、直流输出(48V)及保护装置(空气开关、防雷器),输出回路按负载类型划分(基站主设备回路、应急照明回路、监控设备回路)。
宏基站:安装于机房内,为基站主设备(BBU、RRU)、空调及安防系统供电,支持 - 40℃~55℃宽温运行(适应高原、沙漠等端环境);
微基站 / 拉远站:壁挂式安装于路灯杆、楼宇外墙,采用 IP55 防护等级设计(防淋雨、防尘),满足户外无机房场景;
应急通信车:车载一体化直流屏(抗震等级≥3G),通过快速插拔接口实现 15 分钟内完成部署,保障临时通信覆盖。
紧凑化设计:通过模块集成(如充电机与监控单元共用散热风道),柜体体积仅为传统直流屏的 1/3(600×600×1200mm 可容纳 200Ah 电池 + 3 个充电机模块),适配基站机房(通常面积≤10㎡)的空间限制。
节能运行:采用 “智能休眠” 技术,当负载电流<10A 时,自动关闭冗余充电机模块(如 3 模块运行时关闭 1 个),空载功耗从传统的 50W 降至 20W 以下,年节电约 260 度。
状态监测:监控单元每 10s 采集一次数据(电池电压、充电机温度、输出电流),通过 4G 上传至基站管理平台,异常时(如电池容量<80%)触发短信告警(5 分钟内推送至运维人员)。
远程控制:支持平台下发指令,如远程启动均充(解决电池硫化问题)、调整输出电压(48V±2V,匹配不同设备需求),减少现场运维次数(从每月 1 次降至每季度 1 次)。
宽电压适应:交流输入范围 110V~264V(适应偏远地区电网波动),当输入电压跌落至 80V 时,自动切换至电池供电(切换时间≤5ms,无输出中断)。
电池管理:内置 BMS(电池管理系统),实现:
均衡充电(单体电池电压差≤50mV),延长电池寿命(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从 1500 次提升至 2000 次);
温度补偿(-20℃时浮充电压自动提升至 54V,避免低温容量衰减);
过充 / 过放保护(充电终止电压 58.4V,放电终止电压 43.2V)。
基础固定:落地式安装需使用膨胀螺栓(M12×100mm)固定于水泥地面(混凝土强度≥C20),避免振动导致电池连接线松动;
线缆连接:直流输出线缆采用阻燃铜缆(ZR-RVV-2×6mm²),线径根据距离计算(如 50m 内压降≤1V),接头处做绝缘密封(防水胶带 + 热缩管);
防雷接地:柜体与基站接地网连接(接地电阻≤5Ω),交流输入端加装 C 级防雷器(冲击电流耐受 10kA/20kA),直流输出端串联浪涌抑制器(残压≤60V)。
定期巡检:每半年现场检查一次:
电池外观(无鼓包、漏液),测量单体电压(3.2V±0.05V);
散热风扇(无异响),滤网清洁度(堵塞率≤30%);
远程维护:通过管理平台查看历史数据(如近 3 个月电池容量曲线),预判故障(如容量每月衰减>2% 时,提前安排更换);
故障处理: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输出电压异常(<46V):检查充电机模块是否故障(替换冗余模块测试);
电池充不满:校准 BMS 的电压检测精度(误差≤0.5%),重新设定均充参数。
通信行业标准:符合 YD/T 2378-2011《通信用直流电源系统》要求,具体指标:
稳压精度:≤±0.5%(48V 输出时,电压波动范围 47.76~48.24V);
杂音电压:≤2mV(峰 - 峰值),避免干扰基站信号传输;
蓄电池后备时间:满负载(50A)下≥4h(200Ah 电池),满足电网停电后基站持续工作需求。
环境适应性:通过 GB/T 2423 系列测试:
高低温循环:-40℃(4h)→ 25℃(1h)→ 55℃(4h),循环 50 次后性能无衰减;
振动测试:10Hz~500Hz,加速度 10g,持续 2h,结构无松动、元器件无损坏。
采用一体化直流屏后,基站建设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7 天(减少设备安装与接线时间);
年运维成本降低 40%(远程运维替代现场巡检);
电源系统可靠性提升(故障停机时间从年均 8h 降至 1h)。
光伏互补:集成小型 MPPT 控制器,利用太阳能为电池充电(适用于电网不稳定地区);
钠离子电池:替代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降低 30%),解决低温下容量衰减问题(-20℃容量保持率≥80%);
AI 预测维护: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基站负载、环境温度预测电池寿命(误差≤5%),实现 “按需更换”。